“三课堂六机制”——战“疫”时期江山市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5-07
浏览量:50

徐贵祥

(浙江省江山市双塔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面对挑战,力量薄弱的乡镇成校如何应对?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上级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抓实项目复工的同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乡村空中学堂”平台,改“面对面”为“屏对屏”,架构“三个课堂”,搭建“五个中心”,创新“六项机制”,实施“‘按需定制’模块化区块链教学法”,确保战“疫”中乡镇成校教育培训人民满意。

  一、主要做法

  (一)架构“三个课堂”,实施“居家隔离”下的农民教育培训

  1.防疫专递课堂。针对疫情期间农民“居家隔离”,无法参加面授培训实际,我们及时调整“乡村空中学堂”平台服务功能,发出“我专门为你开课”美好声音,将教育触角延伸到城乡各行各业、每家每户,打造一个立体式、全覆盖的城乡居民在线学习“防疫专递课堂”,及时推送“疫情防控”、“宅家充电”、“复工复产”等优质教育资源。

  2.名师空中课堂。我们以群众期望为出发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工作追求,按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要求,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多渠“引”、多措“育”、多重“荐”、多元“联”等举措,构建起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师讲师团,开设“名师空中课堂”,帮助乡镇成校、村(社)教学点解决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我不但为你开课,还教你怎样上课”,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坚持“共性+个性”“分散+集中”“线上+线下”“田间+地头”,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以中心成校的优秀教师带动乡镇成校教师水平的提升,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美同心圆。

  3.名校帮扶课堂。“我的课放网上,你们自主学、随便看”。我们以区域性中心成校为龙头,搭建“乡村空中学堂”平台,探索“特色立堂、多点建堂、开放办堂、专家下堂、百姓上堂、以堂养堂”的“六堂”办学模式,以我校优质资源为主体,通过“乡村空中学堂”平台和网络课程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全市19所乡镇成校,突出“大农民”“大培训”“大融合”,真正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进、用得好。

  (二)创设“六个模块”实施“按需定制区块链教学法”在线教育

  我们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农民意愿,将知识划分成“精神加油站、幸福孵化园、匠心逐梦地、讲习大舞台、共赢俱乐部、百姓养生堂”六个模块,形成“按需定制模块化”专业内涵。并将六模块知识细分成主项、子项,及初、中、高级别,形成梯状知识链条。“六模块”知识对应“六中心”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按需定制模块化区块链”教学培训法。

  1.设计“六方面”规划方案。遵循习总书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科学制定“疫战期间”农民培育方案,规划方案包括“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手段先进、机制灵活、优质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2.按照“六梯队”遴选项目。着眼构建适应各种挑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按“六分”(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分时段、分地域)科学、精准设计“战疫时期”农民培训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强化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3.打造“六任何”学习平台。我们利用网络教育灵活方便、多样性“六个任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书本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开展任何虚拟技术实习演练)特点,解决了“战疫期间”农民居家隔离诸多学习不便难题。在教学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互联网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搭建“六个中心”组成“梯状知识链条”助力农民“复工复产”

  我们搭建“六个中心”,通过打造专业学科群,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开设个性化课程,建构了富有特色的“三层六类四特色”战“疫”课程体系。

  “三层”指初级(基础型课程)、中级(拓展型课程)、高级(研究型课程),分别面向全体农民、面向部分农民和面向个体(精英农民),相应地指向夯实基础、丰富个性和创新发展,形成梯状知识链条。

  “六类”指政策解读类、理念启迪类、技能提升类、经营技巧类、生活指导类、文化知识类等课程类别,对应“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技能提升培训、复工复产交流合作、百姓养生健康保健和文体娱乐展示”六个中心,其地接地气架构为“精神加油站”等“六模块”课程,形成了“按需定制模块化”专业知识内涵。

  “四特色”是指“农字号”特色,所有课程面向“三农”;“系统性”特色,课程“链式结构”呈现;“引领性”特色,课程面向未来,面向新挑战,面向青年农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发展;“公益性”特色,所有课程免费开放。形成特色鲜明的“按需定制模块化区块链”课程培训体系。

  (四)创新“六项机制”确保“疫战”中乡镇成校教育培训人民满意

  1.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疫情防控期间“三个课堂”组织实施的指导、协调、评估与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落实层级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分层实行纵向垂直领导,横向相互沟通、配合支援的管理方式,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

  3.实行助学激励机制。利用积分奖励功能提升农民学习积极性,学员通过签到赠送、连续签到、单笔消费、课程评价、提问赠送、回答赠送、在线学习、观看视频等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课点,课点兑换学分,获得相应证书;积分也可抵现。学员为了获得更多积分,会选择学习(观看)更多课程(视频),大大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致。

  4.构建创业引导机制。为鼓励农民学员疫情防控期间“宅”家学习,我们出台了《鼓励农民战“疫”学习创新创业奖励办法》,调动农民群众的内驱力,激发农民“疫”战中主动学习、大胆创业。

  5.完善运维保障机制。我们组四团(讲师团、志愿团、财经团、后勤团)、出四政(奖教、奖学、奖创业、罚懒)、修四渠(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畅四网(数据信号网、三级成教网、物资配送网、设备维护网),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三个课堂”正常运行。

  6.建立质量考评机制。采用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多途径评价方式进行,确保“三个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办人民满意教育。

  二、主要成效和创新特色

  (一)形成“三个体系”推进战“疫”中办人民满意教育

  1.以“按需定制”为愿景,构建链式培训体系。疫战中我们遵循农民意愿,开展“按需定制”培训模式,构建链式培训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强化培训、效果评估、存档总结4个环节,环环相扣,切实解决疫情防控中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办农民满意教育。

  2.以“疫情防控”为宗旨,构建心理支持体系。疫情期间,农民群众在家待久了,难免会产生心理波动,对此,我们特邀省心理卫生专家及市人民医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主任,给农民群众开系列心理“处方”,构筑起农民心理支持体系。

  3.以“复工复产”为目标,构建直播教学体系。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农民复工复产,技能培训先行。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好“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助力农民复工复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构建“空中课堂”直播教学体系,确保关键时期农民培训“看得见、听得着”。

  (二)实现“四大创新”确保战“疫”中办人民满意教育

  1.创新培训模式,教育外延无边界四处延伸。一是教育触角向农村家庭延伸,开展“互动参与式”教学。从城区街道社区到乡镇村组,一个立体式、全覆盖的“防疫知识”专递到千家万户,成为基层群众战胜疫情线上“专递课堂”。二是教育对象向各行各业无边界渗透,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倡导科学防控、终身学习理念,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三是教育方法向实践一线拓展,开展“案例教学式”教学。侧重因人设班、按需培训,凸显贴近性、实践性,助推“防疫”发展两不误。四是教育探索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战“疫”教学助力乡镇成校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成人教育,在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创新教学内容,课程内涵无缝接四方结合。一是设立“匠心逐梦地”模块,实现疫情防控与提升群众素养结合,使城乡居民在居家隔离学习中提高就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二是设立“共赢俱乐部”模块(服务社会),实现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结合,为加快复工复产、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设立“讲习大舞台”模块,实现疫情防控与推进基层民主、基层法治结合。使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群众自身价值体现体现的“讲习所”。四是设立“精神加油站”板块,推进疫情防控与文明新风结合。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3.创新技术手段,教学途径上完成四大智能。“三个课堂”在线教学模式其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首先,实现师生实时智能互动。基于强大的异地多点远程实时交互技术,助力“疫情隔离”期间师生及生生间全方位实时互动;其次,帮助师生智能学情分析。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提供实时客观学情分析,图表化展示,一目了然,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再次,实现个性化智能精准教学。老师可一对一,一对多,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学员)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实现精准教学;最后,实现学习轨迹智能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结果等全轨迹记录,既方便学员课后巩固复习,查漏补缺,又助于老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4.创新服务架构,教学服务上构建四重保障。一是创建“乡村空中学堂”平台,提供助学服务保障。架通城域网与电信、移动、网通的高速互联,保障学员流畅浏览“三个课堂”名师课件;二是“能者为师”提供师资服务保障。通过“四多举措”组建“学堂”志愿者讲师团,为“疫”战中的城乡居民提供一对一助学服务;三是“自编教材”提供优质资源保障。符合地方特色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录制“方言”视频课件,补充“战疫”培训教学资源不足;四是“经费到位”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学校多措并举确保“战疫期间”的办学经费足额到位等。

  (三)收获“五项成果”实现战“疫”中办农民满意教育

  1.不打烊“学堂”,破解“居家隔离”穹境,实现时时可学。“微课轮播”、“名师在线”教学,打破了时空地域限制,破解了“居家隔离”穹境,实现全民“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帮助人民群众“战疫防控”。青年农民郭新建通过反复学习“学堂”视频微课,建起了手机网店 “淘果园”,“战疫”期间仅网上零售一项,营业额就超过8万元。现如今,他逢人便说:“‘乡村空中学堂’的‘三个课堂’不仅指导我们如何‘战疫’,还教会我们如何‘挣钱’,是咱农民的‘致富学堂’。”

  2.全覆盖“课程”,解决“因材施教”难题,实现全民皆学。“三个课堂”打造一个立体式、全覆盖城乡居民在线学习“掌中宝”,破解疫情的关键时期乡镇成校“师资力量”薄弱、农民“量大面宽”“因材施教难”等困局。大桥镇成校王卫校长表示:“乡村空中学堂”贴近社情民意、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现实问题,群众爱不释手。全镇15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5768人开通学习,成了农民们“战疫防控”的“智多星”、“万物互联”的“连心桥”。

  3.农字号“专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助力农业强盛。“三个课堂”开辟“抗击疫情智能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帮助科技成果引进,助力农业强盛、人民满意。2月27日《人民日报》作了《浙江江山:农业专家当主播,“空中课堂”惠农户》的报道:“今日乡村振兴讲堂‘空中课堂’开设的课程是‘茶园化肥减量高效施用和抗灾技术’。”江山市茶叶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组成员陈加土作为主播,正在向茶农们讲授冬春季节茶园抗病防冻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的具体应用。……直播课堂有助于专家和学习对象的在线互动,以直接有效的形式传播知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引导生产主体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工作。

  4.讲习所“范式”,突破“学以致用”困局,助力农民富裕。为克服“疫”战中农民实习难问题,我们充分利用“三个课堂”智能平台,提供学员“虚拟在线实训”,由系统提供视频微课,帮助农民解决跨界实习实训问题,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学以致用”。“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郑贞栋:我是“乡村空中学堂”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学员,也是学堂的讲师,学堂不仅让我们“学”,让我们“练”,还我们“讲”,是我们青年农民创业创新的“讲习所”!我致力打造“学堂”特色农产品“猕猴桃”的互联网品牌。创立浙江冒个泡电子商务公司,去年实现总营业额1.8亿元,累计帮扶贫困人口2000多人,支付劳动报酬5000多万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达200多个,间接就业岗位达5000多个。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每天订单仍然在1.5万单左右,日均销售额近200万元。

  5.公益性“超市”,提供“免费教育”资源,助力乡村美丽。“三个课堂”所有资源“全免费”开放。“农家微店”、“金牌导师面对面”……涉农平台帮助农民“搭金桥”,解决非常时期农产品卖难、企业用工难等问题,满意农民、乡村美丽。大陈村支部书记汪衍君如是说:“乡村空中学堂”的“三个课堂”平台就像一个“教育大超市”,里面有6大块、80多项知识,其中“专家讲座”800多集、乡村振兴网上讲堂(视频课件)20多个系列、5分钟小视频课程1万余门,这些涉及千家万户的“三子”(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四全”(全领域、全覆盖、全过程、全免费)、“五味”(真味、甜味、泥味、趣味、情味)知识,不仅增添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而且为我们下一步复工复产栽好了“摇钱树”,这样的教育我们打心眼里满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