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3-08-29
浏览量: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11%。他们是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主体,其素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的成效。农民职业培训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培训仍然存在“四不四难”问题。

一是整体规划不够系统,工作统筹难。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培训规划、培训分析、体系设计、平台建设、资源开发、培训实施以及培训评估等工作,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谋篇布局。农民职业培训力量主要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一方面所有培训机构都在承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项目,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培训机构之间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更加剧了培训机构结构单一和培训对象多元需求间的矛盾。

二是内容方式不够完善,精准匹配难。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还不够接地气,影响培训效果和质量。培训内容结构失衡,基础理论培训较多而应用技能培训较少,缺乏理实互动。培训方式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纵向的教学互动和横向的学员交流欠缺。此外,农民职业培训项目的静态设置和培训需求的动态多元矛盾突出,很多高新技术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无法通过固化的职业培训项目得以推广。

三是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持续发展难。相关部门缺少协作,培训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当前,培训资源投入重硬件轻软件,硬件重复建设、闲置问题突出,软件资源面临教师结构相对单一、课程设计不够系统、培训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虽然农民职业培训资源投入较多,但知识、技术、价值、制度的“产出”效益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职业培训的进程和成效。

四是考核监督不够到位,有效评价难。一方面是培训主体考核缺失。培训效果理应成为发放政府资金的考核标准之一,但由于培训补贴发放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大多以培训人数作为发放依据,很难对培训机构产生激励作用,使之完善培训内容、优化师资力量、加大组织力度。另一方面是培训对象考核缺失。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意愿不强,且随意性较大,冲着享受政府福利的多,真想学到技能的少。评价监管不到位导致“为了福利而培训”的现象滋长。

为此,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以及行业企业等要在初步建立覆盖省市县乡的“四位一体”农民培训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加强分层分类精准指导,进一步做实农民职业培训,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省级统筹规划。农民职业培训涉及人、财、物等要素资源投入配置的方方面面,需要上移责任重心主体,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职责,这是实现省域内农民职业培训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一要建立“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农村、教育、人力社保、经信、商务、退役军人事务、妇联等多部门联动,统筹规划全省农民职业培训的各种相关工作。二要发挥省级政府统筹功能。依据“分层次、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原则,把农民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拨到地市,并进行责任划分、标准制定、组织保障,确保培训资金落实到位。三要发挥省级政府引导作用。一方面吸纳社会培训机构作补充,引导社会公益组织、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统筹各类公益性和社会性培训资源;另一方面增进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发挥社会组织职业培训协同功能,探索竞争式培训,充分激发农民职业培训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第二,立足精准需求,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农民职业培训需求呈现多元且动态变化趋势,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情调研,深挖农民培训需求,精准推进农民培训。一要完善培训项目体系。由农业农村厅牵头,合理统筹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等不同类型,加强培训项目库建设,阶段性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项目,打造农业技术、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创客等培训品牌,形成需求全覆盖、对象全覆盖、载体全覆盖、评价全覆盖、生涯全覆盖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终身培育体系。二要定制个性培训内容。相关培训机构要按照农民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培训内容,加强农民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融入其中,促进教与学的供需匹配。三要创新多元培训方式。一方面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把实训实践课堂建在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培训平台,探索“互联网+培训”网络化培训模式,将技能演示制成视频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网络平台推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方式。四要开展精细培训管理。按照培训主体从事产业类别、规模大小、培训需求,分层分类制定培训计划,做到定人、定师资、定机构、定课程,最终实现培训项目的精细化、培训对象的精准化和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深化多元合作,合理配置培训资源。一要加强政校合作。以市(县)等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开展农民大学生定向委培、长期技术合作,以及科技平台、实习基地、孵化基地等共建,完善技术服务、实践考察、创业指导等培训服务体系。二要建立培训经费投入分担机制。调整省域内农民培训转移支付结构,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分担的职业培训基金,补贴发放采用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或培训券的形式,根据培训效果、参训者就业情况等,分段支付补贴资金。三要优化培训资源支持机制。将更多培训资源投入内涵建设,实时更新升级培训内容,完善实用人才库、师资库、培训机构库、培训基地库等建设,鼓励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双元育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内涵建设引领农民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

第四,聚力数字赋能,完善监管考核评价。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完善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农民职业培训质量和成效。一要完善培训主体的监管问责与激励机制。由省农办牵头,一方面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培训质量监管,及时反馈农民学习情况,及时整改问题和调整培训方向,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健全激励和监督问责机制,将培训补贴发放与培训效果挂钩。二要健全培训对象的效果评价体系。委托相关专家学者,制定研制评价指标,对接受培训的农民开展专业素质、技术技能、培训产出以及就业情况等多方面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证书发放、技能等级评价、推荐就业、产业奖补等的依据。同时,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既关注培训过程,也关注培训结果,还关注后续跟踪服务,对农民培训效果进行持续追踪和反馈,以提升培训的约束力、附加值和吸引力,增强共同富裕的内驱动力。

(吴瑞清 邵建东,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展示与交流平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