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具有职业教育职能-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专家观点】夏鲁惠 | 大学具有职业教育职能

发布时间2024-05-24
浏览量:50

  大学职业教育职能是由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属性决定的,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还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本科院校虽然都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培养人才,但大家却不愿意谈论职业教育。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面向具体生产环节的操作技能训练。这个观念不改变,将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4月15日,在浙江省东阳市虎鹿镇东白山上制茶车间内,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观看茶农利用茶叶理条机加工茶叶。图/中新社

现代大学具有职业教育的基因

  近代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起初,这些大学为单科性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后来陆续发展成为具有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四个学院的大学。文学院实施自由教育,从事宗教、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课程教学;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实施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牧师、律师、医生等专业人才。学生在修完文学院课程后方能进入其他三个专业学院继续学习。在这一时期,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属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自由教育先于职业教育实施。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的兴起,大学宗教课程被弱化,自由教育增加了希腊文学、哲学、诗歌、历史、地理等人文内容(亦称为“人文教育”),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提倡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但人文教育的兴起并未对神学教育、法学教育和医学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时期,人文教育得到加强,但职业教育并未受到影响。

  17、18世纪,英国一些大学开始设立自然科学讲座。例如,牛津大学先后开设了植物学、化学、实验哲学、临床医学、解剖学、诗歌等课程,还建立了自然图书馆和天文台。18世纪法国创建了一批高等专科学校,按专业授课。例如,数学物理学校开设纯数学、应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物理等课程,机械学校开设机械学、应用化学、制图等课程。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工业化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这不仅对劳动者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至19世纪中叶,一大批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技术类院校在欧美应运而生。例如,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确立了农业、工艺学科等应用学科专业在大学的地位,将技术教育引进大学课堂。英国设立了多科技术学院,法国设立了大学校,德国设立了工科大学。这些大学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无线电通讯等相关专业,实施具有职业属性的专业教育,确立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专业教育的兴起,使大学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受到弱化,而各个工业门类的科技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明显加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此消彼长,拉开了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旷日持久的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争论。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学的科学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活动普遍加强,专业理论教学趋于系统化、科学化。一些研究型大学着力培养以学术为职业的科学家、学者等研究型人才,使专业教育转向了普通教育。而大部分大学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拓展实用性专业。在德国,建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又是企业学徒、在企业以实习为主。在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研究型大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接近于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而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专业性、职业性。

  21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产活动成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大学专业教育呈现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职普融通”)的趋势。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承担了大学的育人职责

  大学是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来完成育人职责的。职业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普通教育在历史上也称为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是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语言、文化、宗教、历史、艺术、法律、科学、思想品德、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现代大学内部一切学术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均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也是按专业进行的。专业教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专门知识教育(specialty education),大学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各学科知识体系(如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培养学科专业人才;二是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大学按照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开展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如工程教育、教师教育、法学教育、医学教育等。前者属于普通教育范畴。在我国,大学一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人文素质、军事训练、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而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实践课程,如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技术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

四川眉山:职业教育“因市育才”培育技能型人才。图/中新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存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大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大学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社会化功能在于将个体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体。社会化功能以国家为中心,强调大学教育为社会服务,主张大学的办学目标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进而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个性化功能在于丰富个体的人性,促进个体“成人”。个性化功能以个体为中心,强调大学教育对于发现个体的价值、开发个体的潜能、发展个体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个体在人格、个性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承担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因此,把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简单地说成是工具性的,这是不科学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存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办学目标。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普通教育以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个体“成人”;职业教育着眼于个体的生存和社会活动需要,以传授生产知识、生产经验、生产规范和技能,使个体“成材”。“成人”与“成材”涵盖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是个体全面发展的标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肩负着这一神圣使命。因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存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实践育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本性,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认识世界,同时也在于改造世界。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学生可以在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其主动性,主动地建构所学知识间、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生产活动中的学习结合起来,然后将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其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获得新的认识,实现对相关技能的行为塑造。需要说明的是,实验室做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校内工程中心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活动均属于实践育人的范畴。

  专业教育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了职业教育的属性。但人们在讨论专业教育时,往往关注的是它的学术性,而忽视了它的职业性,这一现象在研究型高校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在高校内部,一切学术活动均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的纵向发展,将同一学科的专家联系在一起,他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对象、学科背景、学术语言、思维方法,共同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学术研讨,并组成各级专家组织。同时,在学科专业背景下,学校开展教师职称评定、论文评审、教学研讨活动等。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惯性下,人们对专业教育中蕴含的职业教育属性认识不够。还有一个因素,即专业教育是由一些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组合而成的,特别是一些专业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技术教学,要分清哪个是职业教育、哪个是普通教育是困难的。正是这种模糊性,使人们认为在研究型高校职业教育不存在,或者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把大学教育放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背景下,并关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时,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专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4月9日,2024年度“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启动仪式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场招聘会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图/中新社

大学职业教育是分层次的

  大学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大学职业教育的层次差别,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不同,最主要的是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不同,包括操作技能、知识应用技能、智力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操作和训练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反应方式,操作活动熟练后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象是具体的生产工具、具体的操作流程、具体的产品生产线,因此,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有赖于具体的生产环境,这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应用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开发、规划或运行决策,研制出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生产一线的技术规程设计、工艺流程优化、设备维护维修,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可以看出,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操作技能为基础,同样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智力技能又称为认知技能、思维技能,是人的大脑对事物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智力技能是个体在不断的专业学习或实践训练中,通过知识迁移、动作经验的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在具体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智力技能教育就是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它也是以操作技能为基础的。

  可以看出,操作技能培养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而知识应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培养建立在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各级各类高校的专业教育均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教育、知识应用技能教育和智力技能教育,但受办学条件、教学时限、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不同,各校实施职业技能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例如,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能教育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本科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侧重于知识应用技能的训练,主要培养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等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侧重于智力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人们更多地将智力技能培养归类为素质教育、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范畴,但大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各级各类高校的专业教育均要按照“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加强大学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中,优先发展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大学职业教育不断深化。

  一是提出了高等理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重点工科院校和省属院校开始设置理科专业,不仅专业布点多,而且招生数量大,全国理科专业毕业生总量超过了当时社会需求,加大了理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同时,理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单一、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社会适应性差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家教委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和筹备,于1990年7月在兰州召开了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史称“兰州会议”。会议确定了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即扩大理科服务面向,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实际生产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促进理科人才流向厂矿企业和其他应用部门。会议明确,地方综合大学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理工(农、医)院校则以培养理工结合的应用性人才为主。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的理科专业目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了许多应用性理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商务、应用数学、统计数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等。兰州会议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是开展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首批53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8年教育部又批准建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爱国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感。

  三是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促进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各级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能够熟悉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走产教结合的路子。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例如,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至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代正式来临。2007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不同类型普通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途径,与企业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工程师后备人才。至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从职业教育领域延伸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列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丰富和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内涵,进一步推动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产教融合把高校与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使校企双方从被动走向主动、人才培养从滞后走向同步,校企合作关系从松散、浅层走向紧密、高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另外,产教融合推进了校企一体化育人,包括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等。201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从2014年到2019年,产教融合已经从一种理念和政策安排上升到整个国家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与此相对应,产教融合制度不断完善。在教育政策方面,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年)、《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8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在产业政策方面,陆续出台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2019年)等;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陆续出台了《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2016年)、《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资融资支持的实施意见》(2018年)、《财政部关于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201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部分政策性基金有关征管事项的公告》(2019年),等等。至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共同遵循的办学模式。

职普融通——大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提出了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跨越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界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类型界限,推进高等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引擎。

  一是推动大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交叉融合。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体。那种认为普通高校因冠以“普通”二字而实施普通教育、职业院校因冠以“职业”二字而实施职业教育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普通高校要实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在职普融通理念下,普通高校要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职普融通既具有育人意义,又具有就业意义,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要上升到人才培养的实践层面,挖掘学生成长为合格技术技能人才乃至大国工匠的兴趣和潜力。事实上,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已经走出了一条职普融通之路,其主要经验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教师教育并重,教育理论与专业理论并重,学专业知识与学做老师并重,大学学习与中学实习并重,等等。

  二是努力提高大学普通教育质量。近年来,在学科交叉思潮和通识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门类齐全、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属于知识普及性课程,起到了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上完这些“知识快餐”性质的课程,参加完考试之后,除了得到学分和成绩,并迅速忘记考前背诵过的知识之外,对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影响不大。

  中国式现代化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占比达到38.3%,全国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因此本文认为,当下提高大学普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必要的。除“规定动作”外,高校应以学院为单位设计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基础课程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技术含量,有效挤压掉“自助餐”式的“水课”,切实提高普通教育质量。

  大学普通教育应具有时代特点。央视《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特质,那就是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要通过借鉴《大国工匠》节目的经验,使学生基于对职业的敬畏而形成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态度,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工作精神,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追求极致的创新精神。要让学生认识到,生产一线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生产一线也能够产生拔尖创新人才。例如,在103名2021年“上海工匠”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一线职工95人;本科以上学历85人,其中博士22人;83人拥有专利1111项,其中71人拥有发明专利425项。

  三是继续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作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选题的重要来源;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规范化,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依托头部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标准为参照,建立健全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作者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 夏鲁惠  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4年第4期

来源:强国号中国发展观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