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夕阳正红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推介“学习之星·夕阳正红”主题宣传,展示“百姓学习之星”中的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事迹。他们不畏年迈,不惧挑战,通过社区互助学习,利用网络自助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在不同岗位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开展老年志愿活动等。通过这些事迹,希望更多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终身学习的行列中来,莫道桑榆晚,学习正当时。
2013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杨章耀 武警杭州边防检查站原政委
杨章耀老人在退休后仍勤于读书看报,关注时事,以学习为乐。十多年来,他为杭州的发展贡献了200多个金点子,是被人们津津称道的“建议大王”。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为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老人,居然只上过五年半的小学!他坚持“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忘我学习,学以致用,投入杭州的公益事业,为青少年成长、社区文化、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成为“时间银行功勋志愿者”。杨章耀说:“如果说我能够为社会做一点贡献,那就是我始终坚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做学习的有心人,当社会的热心人。”
2014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姜淑梅 黑龙江省安达市社区居民
时年60岁,她决定学习识字,以实现早年梦想。于是广告、牌匾、传单,一切有字的东西都成为教材,就连看电视都紧盯着字幕看。创作是从认字开始的,老人自创快板书,丰富的阅历使她随口就能编出顺口溜、快板书,然后让家人给写下来,她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直到整个快板书全认下来,再写新的,再认。如此反复,女儿劝她自己写,于是老人开始横不平,竖不直地描画并顽强坚持着学习。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数年甩掉了文盲帽子,2012年她又开始写作,陆续在《读库》《北方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两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和《甘蔗芽,苦菜花》也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轰动,真切的生活体验,感动了读者,好评如潮。
2015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管炳圣 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退休教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者,他60余载读书学习、55年日有所记,除研究日记,还投身公益,掀起家乡日记文化热潮!
在他不大的家里,满满当当收藏了他本人200多本日记,3000多册书籍及大量的学生日记选和批阅记录等。他虽然年纪已大,但学习步伐却紧跟时代。一退休就买了电脑,接入互联网,从开关机学起,直到建网站、博客,应用QQ、微信,一切都得心应手。他潜心研究日记26年,出版专著《日记情》,建起“日记人网”,办起“银杏日记收藏馆”,创办馆刊《足迹》达30年,累积创办154期,刊载文字上千万。在他的带动下,500多人有写日记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日记村”。他倡导设立“日记节”,从2005年起到全国19省市巡回演讲,听众数万人。
2016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李春兰 天津市河北区江都路街道办事处居民
为给社区老年人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创办老年人学校,老年大学开课了,老人们有了精神寄托。她多年来始终坚持学习,学习了书法绘画。从楷书到行书、草书,不但习字,还创作了山水、工笔、写意、花鸟作品,学习传统文化,使她心静如水,寿在笔端。学习电脑,汉语拼音日夜背,一点点学会了打字。之后,又学习了使用智能手机,还学会网上购物,滴滴打车等。她坚持参加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终身学习理念,是新时代老年人学习的榜样。
2017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陈恩录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校退休教师
他10岁开始读书,读两年私塾,读背二十多本古文;读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品学兼优,每次考试全班第一,读初中三年全免学费。参加教育工作后,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学,讲课水平超过大学毕业生水平。退休后,更是坚持把学习宣传当成首要任务,每天坚持学习四小时以上,每天认真阅读7种报纸,每月浏览10种杂志。他不但自己坚持学习,更是主动帮助他人共同进步,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发动组织退休党员、退休教师坚持老有所学,平时自学,每月集中学习讨论一次,这个制度坚持了33年。他秉持活到老、学到老、讲到老的精神和深入基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坚定信念,成为“巴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和精品”。
2018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拥 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俄杰塘社区居委会文艺队长
拥珍是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退休干部,拉萨市城关区玛贡桑街道俄杰塘社区聘用干部。退休后,她不甘安逸养老,花甲老人,穿梭在社区里,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中。社区党支部书记请她组建带领老年文艺队,排练更多的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她不仅带着大伙跳舞,还给大家编舞。她被选为支部副书记后协助书记抓党建,利用社区活动之机经常与党员沟通,细心地了解社区群众的需求,以社区老年妇女文艺队和老年健身队为基础,成立了“阿佳之家”,为社区妇女撑腰,被亲切地称为“娘家”。“阿佳之家”逐步承担了“联系、宣传、培训、服务、活动”五大功能,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妇女提供了维权、信息、健身、娱乐、扶贫等服务,真正成了社区的“学习之家、交友之家、谈心之家、快乐之家、活动之家”。
2019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玉苏普·伊布拉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克逊县人民医院退休干部
他担任过教师,在军队服过役,做过村主任、书记和镇政府工作人员。自县人民医院岗位退休后,他坚持学习、藏书、剪报、记读书笔记30余年。他家的书柜里、桌子上、沙发上,甚至地上、床上都堆满了装书的箱子、盒子。30多年来,他收藏的书籍涵盖了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农林等方面。所积累的50多本剪贴本,每一本他都视若珍宝。这些剪报按照国家大事、社会百态、百科知识、人物事迹进行了详细分类。书籍成为他生活中永恒的话题,也成为他家庭生活中永远的乐趣。为了让图书得到妥善保管,也便于其他人阅读,他把家里一大半藏书都送到了社区图书室与大家分享,他想让更多居民获得学习的机会。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向他咨询。他还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不应该挑挑拣拣。他说,“书能改变人的命运、改变人的价值观,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新房子不需要多么高档、豪华,但一定要有足够的书架”。
2020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林 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开辟了“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在党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多次获奖;退休后,他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参加理论学习,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传,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理论前沿求索》《当代社会思潮论评》《大学德育新探》《唯物史观通论》等著作,参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研究。他认真学习和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青年师生讲党课,参与新生党员、学生政治辅导员和党员骨干的培训,参加“求索杯”党建知识竞赛,为研究生党建《领雁》工程讲课等活动。积极参与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林老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高校思政教育建言献策,堪称高校思政教育一线的“常青树”
2021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胡守时 黑龙江省哈尔滨开放大学客座教授
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坚持自修英语。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先后在哈尔滨市第10中学、第69中学、三联中学、第47中学等学校担任英语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退休后,他对英语的兴趣愈加浓厚,萌生了上大学深造的念头。2004年春天,已经71岁的胡守时成为了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本科专业的一名正式学员。在哈电大就读期间,他代表学校到北京参加全国电大系统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了优秀奖。时至今日,胡守时仍坚持背诵单词,而且订阅了大量英文杂志、报刊,坚持每天必读、必背。2021年7月,他被评为哈尔滨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模范”。
2022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吴传发 武汉钢铁公司退休工人
他被人称为“草根艺术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自学、自编、自演湖北慢板和方言小品。坚持每天上“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一小时,了解时政要闻,把握创作方向。1996年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慢板的创作及演出。创作出100多部脍炙人口的湖北慢板作品。他创作的《幸福不忘共产党》,反映了棚户区居民生活发生的巨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时,他的演唱得到了总书记的点赞。积极参与组建“听习总书记的话--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业,用评书、慢板、小品等多种形式传递党的声音。开展宣讲3000余场次。
2023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张书岩 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长
办馆14年来,除了每年不断更新《宣传折页》外,先后出版《耕读物语》《耕读记忆》《耕读楹联新作选萃》《福在福地--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福”文化民俗古文物》《万众齐心禁毒》《剪纸与拓片》等6本书籍,广受各界赞誉。收集非遗项目文物30000多件,自办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免费供社区百姓参观学习,注重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用行动反哺故土的养育之恩,争当“新乡贤”。
2024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
郝生英 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退休教师
从文从教40年,他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每年自费订阅《老友导报》《文史》等多种报刊。他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还把家庭打造成学习型家庭,带动周围更多的人悉心学习。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几十年来,他始终秉持一颗勤勉之心,主动融入社会大局,倾力古城保护,宣讲红色教育,助力科技兴农,参与文旅演出,到处都有他无私奉献的踪迹,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30年来,共编写《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平遥抗日烈士梁奔前》《抗美援朝故事永载史册》《喜迎香港回归》等讲稿 120余篇。他创建《农业信息报》平遥发行站,下乡上山发展500多个订户,成为了科技兴农“引路人”。